发布时间:2025-04-30 点此:83次
3月14日是阴历二月初二。
一些标明传统节日的日历,
在这一天下面写着“龙昂首”几个字。
“二月二,龙昂首”是什么意思?
作为一个传统节日,
它有什么特别的文明内在?
北宋松所《神龙图》
很多人说,龙昂首,不便是龙把头抬起来吗?但龙仅仅一种传说中的动物,又有谁见过龙昂首?古人把二月二定为龙昂首的日子,明显是伪造出来的。
但咱们现在以为很荒诞的工作,古人却毫不怀疑。首要,古人以为龙是实在存在的。
据《史记夏本纪》记载,夏朝孔甲为帝时,从天上降下两条龙,男女各一。孔甲不会养殖,便找到一个从前学过养龙的人来养它们,这个人名叫刘累,孔甲为了这件事,还专门赐一个姓给刘累,称他为“御龙氏”。
可是这个刘累其实不会养龙,没过多久,雌龙就死了。刘累把它做成一道菜,献给孔甲吃,孔甲不知是龙肉,还吃得津津乐道。后来,孔甲派人来取这两条龙,刘累怕东窗事发,就畏罪潜逃了。
《史记》在古代声称“信史”,人们都信任这个故事是真的。此外,在我国前期的象形字中已有“龙”字。我国最陈旧的经典《周易》,榜首卦的爻辞就说到龙,并称龙为三栖动物,可潜于渊,可现于田,可飞上天。各朝代的前史,都有龙现身的记载。
金文“龙”字
其次,古人不只信任世上真的有龙,还知道它的姿态以及日子习性。
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龙,鳞虫之长。能幽能明,能细能巨,能短能长。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潜渊。”
宋人罗愿的《尔雅翼释龙》说:“角似鹿,头似驼,眼似兔,项似蛇,腹似蜃,鳞似鱼,爪似鹰,掌似虎,耳似牛。”
因而,古人所说的“龙昂首”,其本意应是真龙昂首。
真龙什么时候昂首?为什么古代有“二月二,龙昂首”一说?
古人以为,龙的躲藏和呈现是有规则的。在深秋及冬天,它蛰伏潜藏在水中,到了春天降临才暴露头角,春分后就飞上天了。所以《说文解字》说它“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潜渊”。
明显,“二月二,龙昂首”之说的依据,便是依据龙的这种日子习性。
阴历的二月初二,一般是在惊蛰节前后。而每年的惊蛰节,正是万物复苏、“阳和启蛰”之时,蛇、虫、鼠、蚁纷繁出穴寻食。龙也不破例,于此刻也“启蛰”昂首了。
当然,即便是龙真的存在,龙昂首的日子也纷歧定是二月初二。“二月二,龙昂首”仅仅一种迷糊的说法。
南宋李唐《春社醉归图》
唐代之前,阴历二月本无节日。唐德宗时,才将二月初一定为“中和节”,有庆祝“六合和同”及“不偏不倚”之意。而建立这个节日的意图,是劝农重本和祈丰盈,因二月正是气候由寒转暖、万物复苏、耕耘开端之际。
故“中和节”的风俗大多与耕耘有关。如百官进农书、献种子,便是标志劝农重本。
因为民间以为二月初二是“龙昂首”之日,宋代今后二月初二也是民间“春社”日,后来民间常将“中和节”与“龙昂首”、“春社”混为一个节日,且以二月初二为节日时刻。过节的主题活动,也变成以祭龙祈雨、祭土地神为主,所以又称春耕节、耕耘节、青龙节等。
南宋陈容《墨龙图》
正因不信任龙的存在,现代人对“二月二,龙昂首”的了解,与古人不同。现代学者以为,“二月二,龙昂首”之说,源于陈旧的天文学。
古人依据日月星辰的运转轨道及方位,把黄道邻近的星宿划分为二十八宿四大组,称为“四象”。
这“四象”分别是:东方苍龙七宿、西方白虎七宿、南边朱雀七宿、北方玄武七宿。而“龙昂首”的“龙”,是指东方苍龙七宿。
东方苍龙七宿的七个星宿,名为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。这七宿组成一个完好的龙的形象,其间角宿代表龙角,亢宿代表龙的咽喉,氐宿代表龙爪,心宿代表龙的心脏,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。
在冬天,这苍龙七宿都躲藏在北方地平线下。到了二月时节,角宿就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呈现了。而此刻“龙”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,仅仅角宿暴露,故称“龙昂首”。
这种说法,当然有它的道理,可是不是古人的本意,就很难说了。
“二月二,龙昂首”是一个前史悠久的传统节日。这个节日的风俗,在北方以祭祀龙神为主,而南边则以祭祀社神为主。民间风俗有引龙回、剃龙头、祭龙王、熏百虫、忌针刺龙眼等,其间不少撒播至今的风俗已被各地列入“非遗”项目。
文/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钟葵
图/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钟葵(翻拍)
修改|王 松
审阅|靳文庆
相关推荐